玩和田玉,需要有一枚“质子”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在和田玉的世界里,还有更有趣的东东——质子。 何谓质子,简而言之,它是检验和田玉标准的“标尺”——换言之,当你面对复杂的玉石世界无从下手,或者面对一件作品茫然时,可以用来作为标准对比的法宝,就是质子。 既然地位如此重要,那么质子的选择自然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和田玉的价格是很贵的。除了博物馆里珍贵的古代玉器文物,电视节目和拍卖会上动辄估价几十万、上百万的传家宝贝、大师玉器,都能让人产生出一种那是有钱人才买得起的东西。
这也给了很多人一种自我暗示,即便是自己想去买件和田玉,也会给出一个比平常要高的价位。不过根据笔者对身边朋友的一些了解,3000元到5000千元是多数人愿意花费在一件玉器上的金额。
只可惜人们的心理价位对于市场上的和田玉而言,仍旧显得偏低,不仅离优质玉器的价格有不小的差距,和传说中的天价“籽料”更是有着云泥之别。那么为何和田玉的价格为什么可以这么贵?
因为稀缺。只是这种稀缺不是天然的稀缺,而是一种人为的稀缺。
所谓“人为的稀缺”,其实就是人们通过精确限定概念、影响市场流通、打压贬低对手、吹捧大师工艺,标榜历史文化等方式,使得符合标准的某一样东西数量越来越少,从而造成一种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人为稀缺”,其最终也最理想的目标,是实现拥有者无上的优越感、物品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出售者获得超水平的高回报,可谓一种多方受益的一种状态。
下面咱们结合和田玉的故事,来窥探一下其背后的大致逻辑。
“概念”原本是为了区分识别不同事物,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而产生的。但在今天却成了这一种创造“稀缺”的重要手段。和田玉中各类玉石的概念范围的放缩之间,玉料数量就跟着变化。
如果从材质这样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定义玉石,那么不同产地以“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但由于历史地位和过硬品质,使“和田玉”这个原本的产地概念变为优质珍贵玉料的代名词。所有其他地区的同类玉石自然都想借机蹭光,无奈之下“和田玉”被迫牺牲,变成了一个不再具有产地意义的通用名称。
“和田玉”概念的扩大与模糊,自然使得其数量增加,进而会影响其市场价格。这对传统“和田玉”经营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因此一些利益相关人士,为了降低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不断打出“新疆和田玉”的概念以示正宗。
而其他产地玉料的经营者则不会如此,他们一般不会突出说明玉料产地,更喜欢在宣传中强调是自己国家认可的“和田玉”,以鉴定证书上的结果为佐证。只有当一些略懂的顾客追问时,才会相对具体地告知一二。
当然,“新疆和田玉”的概念还是太大,新疆范围内出产玉的地区不在少数,而且以吨计的山料是明显不够“稀缺”的。因此,需要一个更为小的概念来进行限定。存量和产量都有限、并且独具特色的“籽料”,遂成了当仁不让的选择。
“籽料”原本作为一类特殊产状和田玉的名称,其本身是不构成“稀缺”的,就像任何一种玉料一样,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但对籽料身份特征的强调与推崇,则成了它走向“稀缺”的催化剂。
和田玉糖料
好多优质作者都写过关于#和田糖料#的文章,今天介绍一下糖玉渐变之色! 由深入浅,循序渐进!依照自然规律的发展而变化,清新自然,美的不可方物! 糖玉是和田玉料中的一个品种,然而糖料也细分为好多种 黄糖,红糖,黑糖,三种颜色,各有千秋,都是一种极致
由于“籽料”的概念足够小,并且大多数的籽料都产自新疆,天然有限的数量和日渐枯竭的现实,为其“稀缺”提供了足够的条件。而近几十年因为洗劫式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政府频频发出的禁采的通知,更加助推了市场的“稀缺”恐慌,价格一路上扬。
一些头脑灵活的商家又顺势进行营销炒作,搞出一个天价成交的大新闻,籽料昂贵稀缺的形象轻松传导至整个行业,甚至破壁出圈,引来不少路人的围观。如此以来,市场内的其他同行不管真相几何,都跟着乐享其成。只要捂盘惜售,延缓籽料的流通速度,自己的籽料价值就能够高速增长,跑赢大盘碾压房地产。
由于和田玉本身并不具备实际价值,也不像黄金那样通行全球是天然流通的货币,纯粹靠数量的“稀缺”不足以支撑其高昂的市场价格,需要靠大师工艺、历史文化来进行加持。
更巧妙的是,在与大师工艺、历史文化的结合中,人们发现了一个价值极高的心理矛盾——人工之巧和造化之妙。因为有太多中国人一边秉持儒家的审美标准,追求文质彬彬、巧夺天工的人文境界;一边又信奉道家的哲学高度,崇尚天地大美、自然本色的原生状态。
行业内的商家和媒体很好地利用了大众审美感情的矛盾纠结与摇摆不定,时而吹捧大师技艺之高超、历史文化之传承,把精品佳作、传世经典拍出新的纪录;时而推崇质形皮色之本真、好玉不琢之天趣,把天然独籽、象形皮色炒出咂舌天价。
总之,靠着两条腿走路,让和田玉在这些年来不仅能维持高昂的价格,而且能够把“稀缺”进行到底,持带动市场价格的攀升。即便偶有质疑的声音,但大师精彩绝伦的设计构思和神乎其技的雕刻手艺,加上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与丰富的玉文化积淀,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需要,便可以轻松化解。
如此以来,一条人为稀缺的逻辑清晰可见:在所有美丽的“玉石”中,推崇和田玉;在所有和田玉中,推崇新疆和田玉;在新疆和田玉中,又推崇和田籽料;而在和田籽料中,继续推崇精品红皮籽料;在精品红皮籽料中,还能炒作“皮、色、质、形”完美的“独籽”。
标准越定越高,圈子越画越小,小到成千上万吨的和田玉中只有数量十分有限的极品料子。如此稀缺,稀缺到其数量不及全国人的千万分之一;如此珍贵,珍贵到无限接近理想状态的天然完美。
这种人为稀缺的逻辑并不需要刻意去学习,而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们不光渴望拥有美好的事物,而且希望所用的东西是与众不同的,并借机来体现个人的优越尊贵,甚至唤起他人的羡慕崇拜。因此,一般人都会在普品中求优质,在优质中求精品,在精品中求珍品,在珍品中求稀缺,并没有什么值得苛责的。
只是而随着稀缺程度的增加,那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和由此带来的财富,反而刺激了大众的需求,导致了造假和仿制的出现。最为讽刺的是,当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造出了完美又便宜的珠宝玉石时,试图去满足大众既舍不得花钱又想拥有珍宝的昂贵时,人们并不买账。
追根究底,人们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喜欢珠宝玉石固有的美感,而是喜欢建立在其稀缺带来的尊贵优越之上。但是他们不会直接承认,只会说自己喜欢的是天然而美丽的东西。
本文源自头条号:玉乐家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怎么样去买对一块和田玉(高端玉器货主心得)
笔者为国内高端和田玉籽料的经营者——《云墨斋》负责人。 我在经营玉器的二三十年中,其实扮演了很多角色。最初,我也是出于好奇,因为喜欢,也是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接触到和田玉籽料,在这段时间内,我疯狂的迷恋到手的每一块“我认为”的美玉。这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