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开采历史查考说明

和田玉里的那些“鱼”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上图这条就是价值一百五十万的鱼,虽说不能吃,但这条鱼我相信没有玩玉人看了不心动的。 作为玉雕中最为常见的古老题材之一,早在商代的玉佩中就已经出现了鱼的身影。 唐朝时皇帝还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办公上朝都要佩戴鱼符来“以明贵贱”。 正因为鱼的寓意吉

从商代考古遗址中出来的和田玉器皿开始,和田玉的开采历史最短的时限也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时间,祖先最早的和田玉采集,一般受条件限制,都是以籽料为主,略大的器皿也是山流水的材料。

真正的山料采集应该是从清代正式开始的。

玉饰(距今约3000年) 新疆于田县流水村出土

一、和田玉的出产地

雄伟的昆仑山横亘于新疆与西藏的交界处,北临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南面是辽阔的藏北高原

自古以来,昆仑山北麓所出产的优质玉料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原内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在远古时期,昆仑山就被人们视为“万山之祖”,称其为“唯天下之良山,宝玉之所在”,所产玉料就是著名的“和田玉”。

在新疆的于阗(现和田市),

昆仑山脉

矿脉的形成: 在大约距今4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昆仑山隆起,成矿带被抬升至海拔4200-5000米。后来在冰期(距今4千万年-数万年)的冰川作用下,一些矿脉被破裂、切割,矿石随冰积物和水流冲到山下,形成“山流水”和“籽玉”。

二、和田玉的形成

玉料形状:原生玉矿的成矿地带 产出的玉料称“山料”。

“山流水”,是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体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

“籽玉”是指原生玉矿石经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玉石裸露于地表或埋藏于地下,特点是块体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质量较好。

和田玉籽料

三、和田玉的产地

和田古称于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见于文献记载。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

汉书·西域传》也说:“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玉石”。

所谓“河源”,是指和田河的上游源头,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是围绕城市环绕的两条河流。

它们从昆仑山脉蜿蜒奔腾而下,在和田北面汇合为和田河,注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昆仑山脉的玉料随着冰川融化冲刷到河滩滚落成鹅卵石状的籽料

这两条河以出产优质的和田玉料而闻名天下,其开采历史最早见于汉代文献。

玉龙喀什河又称“白玉河”,多产白玉籽料,特别是极品白玉“羊脂玉”,而喀拉喀什河则多出墨玉,称“墨玉河”。

四、和田玉的特点

白玉河所产之玉,正如清代陈性《玉纪》评价的那样:“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

由于自古至今人们对白玉的喜爱和追求,遂使白玉河成为数千年来采玉最重要的地方。

玉矿的地点分布

五、和田玉的开采

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在和田设办事大臣,并设“哈什伯克”(玉石官),督办采玉。

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官督民采成为和田采玉主要方式,即在官员的监督下,役使当地采玉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

新疆和田玉资源真的已经枯竭了?

黄罕勇和田玉籽料「貔貅」把件,尺寸:8.4×5.3×4.6厘米,成交价: RMB 2,300,000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玉石一直以来就是君子的代名词,君子温润如玉。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向来是更加偏爱玉石的。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人民对于玉石的追捧,不免有令人担忧的一

清代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对当时捞玉场景记载道:“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玉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岸营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棒,官即过朱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去。”

可见那时捞玉是何等的严格。

玉龙喀什河

官府还禁止民间私贩玉石,并在和田设卡伦(哨卡)12处,检查过往商贩,完全垄断了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

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的52年间,共计进贡朝廷的玉石多达20余万斤,其中多数是在乾隆朝进贡的。

六、和田玉的采集开放

嘉庆皇帝即位后,他对玉的兴趣远不及乾隆皇帝,而且此时皇家府库玉料充盈,于是嘉庆四年(1799年),清政府开放玉禁,撤销卡伦,准许当地民众开采和贩卖和田玉。

官办的采玉生产虽未停止,但产量逐年下降。

道光元年(1821年)清政府完全停止了和田的官办采玉生产,任随民间采挖、捞拣,不予干涉,于是民间采玉之风由此兴盛起来。

玉龙喀什河的鹅卵石摊

从玉龙喀什河渠首沿河南行约15公里,是清代著名的挖玉地点----大、小胡麻地。

这个地点处在昆仑山山口附近,白玉河从山口奔流而出,形成500-800米宽的冲积扇。

由于流速骤减,被河水挟带而下的籽玉就沉积在这一带。

清代时,由于和田采玉可以充贡、抵赋税,加之此地产羊脂玉,所以采玉者甚众。

他们在河谷中起房屋,植树木,长年在此挖玉,其热闹场面正如当地官员杨丕灼在《完璞呈华》一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月出澹云遮,渺渺平沙。眼前完璞见菁华。道是似萤萤又细,碧血犹差。终日听鸣鸦,夜夜灯花。水泉声里有人家。举畚朝朝趋社鼓,一路烟霞。”

七、和田玉的山料产出地点

现今的胡麻地已是一片荒漠,到处是盘状和漏斗形的洼地,四周卵石散乱堆砌,应是过去挖玉的遗迹。

同在河中拣玉和捞玉相比,挖玉付出的劳动更艰巨,长时间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获取率很低, "往往虚掷千金,未偿片玉,难得愈见可贵。然复有一探便得,或才数两,而价值千金者”。

从某种意义上看,挖玉行为不啻为一场赌博。

和田开放玉禁后,由于采玉和贩玉可获得高额利润,一时间吸引天下逐利之人云集于此,有点像19世纪风行美国的西部“淘金热”。

胡麻地现存的一块刻石正是这一事实的写照。

胡麻地现存清代采玉人留下的刻石

这块刻石长约5米,高3米左右,在它一侧刻有“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山西忻州双堡村王有德在此苦难”的字样。

道光二十二年即1841、1842年,距今已有160多年了。

所谓“在此苦难”肯定是指在胡麻地挖玉所经受的体力上的巨大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煎熬。

只是我们不知道刻字人在两年磨难后,在镌刻这些字时是否找到了籽玉,他是在没挖到玉的情况下,抒发心中的怨愤之情,还是在找到籽玉之后,欣喜之余而发的感慨呢?这恐怕永远是一个谜了。

河床已经被挖的满目疮痍

本文由玉见沈华独家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其中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来源于古方老师培训讲座,特告知!

本文源自头条号:玉见沈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和田玉的生料和熟料,看完你就知道了

今天和我朋友出去准备购买新疆和田玉籽料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蛮不错的料子,这时候商家给朋友说不要一味地追求白度,算是一个良心商家,说那样容易买到俄料或者是生料,说得也很有道理,今天专门找到了两块新疆和田玉籽料标本,根据对比让大家来学习。 左边的